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東海之美——如何看東海及東海美術(下)

美術系三十年資歷在東海只能算是後起之秀,當年十八、九歲考進來的新生如今也只不過將近五十歲,比起師大、文化、台藝大這種老字號美術系早已有一堆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東海美術系實在無法與之相比;就算和東海那些系所設立近六十年(1955創校)的長老相比,美術系也只能靠邊站。然而,論斷一個系不是比大比久,而是在於它的風格。
當年東海美術系一個年級只收三十五名新生(現在也才四十五名),而文化美術是一百二十名學生,創系系主任蔣勳特別看重人文底蘊的培育,學生們要讀文學名著、看電影、練書法、學皮影戲,還要爬大山、訪大師。由於年齡相近,經常學生搞什麼我也參考什麼,讀《沈從文自傳》、李澤厚《美的歷程》、〈寒食帖〉、〈祭姪文稿〉,看雲門舞集、遊園驚夢,還有鍾理和、白先勇、陳映真、人間雜誌、雄師美術……等,這些都是我未曾在大學裡經驗過的,直到在東海任教才開啟了我的博雅之路。
還記得當年系辦有一個裝滿經典電影錄影帶的大櫃子,我也是在東海才看了奧森‧威爾斯的〈大國民〉、迪西嘉的〈單車失竊記〉、楚浮的〈四百擊〉,還有侯孝賢〈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黑澤明〈羅生門〉、〈七武士〉……。當年到大肚山說是授課,其實是取經,課間我總是找些學生閒聊,記得當年還是學生的王永修把“李厚”(當年盜版書籍把中間澤字去掉)的美學借給我看,之後我回去讀了十幾遍,整個文化視野為之開展。回顧自己的為學之路,如果還算得上有點收穫、有點器識,我想是東海所賦予的,就某個層面看來,我也算是東海美術系的“學生”吧!
蔣勳之後的美術系系主任,即便是各有所好,但東海美術系的風格已經有其自主的發展路徑,電影、讀書會、搖滾樂團、化妝遊行、聖誕晚會、暑期藝文服務隊(皮影戲、水彩、木刻版畫教學等)……東海美術系自己就像個全方位的藝術學院,和全台其他美術系的“專業性”何其不同!後來我自己當了系主任,也踵繼前賢,加開了電影、劇場相關課程,邀請知名電影導演前來演講,還有頗受學生歡迎的舞蹈課程,其間陳文茜應聘教授「儀式與認同」課程,是那兩年最受好評的一門課(全系教學評鑑最高分),當年修過這門課的學生至今仍印象深刻、懷念不已。
東海校歌裡期許學生們「專業復宏通」,但東海美術給人的印象是四通八達而非一路到底。其實不然,東海美術有自己獨特的路。以水墨來說,自早年楚戈、吳學讓、姜一涵、林昌德、李惠正一直到此刻仍在授課的李義弘、倪再沁、吳士偉、林銓居、陳永模、林季鋒及吳繼濤,這是台灣,甚至兩岸唯一還在傳承文人美學的學術據點,他校的水墨教學系統不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就是走向議題性或裝置化,早已失去傳統文化的底蘊了。
膠彩畫是東海美術的亮點,僅此一家別無分號,自林之助在東海開啟了這個原本已衰頹的畫種後,經詹前裕竭心盡力推展,加上陸續從國外留學歸國的系友加入教學行列,如今的東海膠彩已經是美術系的強項,連續十餘年的膠彩畫夏令營更是成果豐碩,這些年來其他美術系所開設的膠彩課程大多是東海美術開枝散葉的成果,而東海膠彩幽微細膩又精麗的畫風已然是東海風格的鮮明印記。李貞慧、張貞雯、王怡然、林彥良、羅慧珍、饒文貞…..等膠彩中青輩的傑出畫家亦皆出自於東海美術。
不唯水墨、膠彩,東海美術的油畫、雕塑、複媒也都有它獨特的調調,黃海雲、薛保瑕、謝鴻均、林平、黃海鳴、林文海、高燦興、林宏璋、楊茂林、許莉青、張惠蘭、朱盈樺……,東海美術從來沒有那種滿頭亂髮舉止怪異或衣著高貴頭戴畫家帽的藝術“大師”,東海美術系任教的老師大多文質彬彬,作品也多雅緻可親,鮮有橫塗豎抹、爭奇鬥豔的怪異造形;也少有筆觸熟巧、色彩甜美討人喜歡的俗媚風格。
大多數美術系的理論課都是聊備一格,美術史一般只有四到八學分,有的甚至只有二到四學分,東海美術重視讀書和知識厚度,美術史必修有十六學分(中美史、西美史、中國近代美術史、西方現代美術史各四學分),加上藝術概論和美學,還有選修的當代藝術理論、台灣美術史等,其份量之重絕對是台灣美術系所中少見的特例,因為東海美術系的老師們不僅是美術家更是讀書人,他們不只是從事藝術創作,在研究和論述方面也相當可觀。在這樣的傳統和老師的帶領下,東海美術系裡的文人必然多於巧匠,而一向被視為枯燥無味的中國美術史,授課的吳超然一直是學生評鑑的最佳教師,足見美術史在東海美術系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如果從台北獎、高雄獎、大墩獎……這些美術競賽的優勝者中搜尋東海美術系系友也可以搜出一大票,他們都還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這並不足以證明一系之優劣,它只能顯示潮流的起伏而已;我比較看重系友的發展趨向。東海美術系系友留美的較少,去法國、西班牙的多;考上教師的少,自己開工作室的多;朝九晚五的白領少,睡到中午才醒的夜貓子多;老實工作領死薪水的少,充滿夢想不願屈就的多,東海美術系培養出來的學生重生活輕技藝,重品味輕薪資,重理想輕現實,可說是「非典型」的一代,不是今日如此,三十年前就已經有這樣的先驅者在大肚山盤據了。
幾年前,在某森林小學巧遇多年不見的學生在那裡任教,一副仙人模樣;在宜蘭碰見開知名民宿活得很滋潤的老學生;在張作驥的電影中發現熟悉的學生名字和她自信的容顏;在金曲獎頒獎典禮看到二個不愛畫畫的傢伙上台,神采奕奕;在花蓮得知本以為從人間蒸發的昔日奇葩正隱於陋屋靜心作畫,安貧而樂道……。東海美術系不像其他美術系那麼熱中於藝術事業,校園裡聽不到誰的作品一號賣多少錢,一才漲了多少錢,或誰被畫廊看中代理這種競逐名利的對話,大四學生也很少在為畢業出路精打細算,東海是桃花源,能不離開最為理想,將來的煩惱留待將來再說。所以有人說,東海美術系畢業的學生走不進真正的社會,抗壓性不夠,總是有格格不入的感受。

三、四十歲還融不進社會的人,通常是太天真或太浪漫,不知營營苟苟當然進不了大染缸;而已入中年仍然缺乏抗壓性通常是自我意識強烈或閒散淡逸者,他們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勉強自己。其實,太天真、太浪漫、自我意識強烈、又閒散淡逸的人,是保有初心擁有自己的稀有人物,具有格格不入的傲然氣息才了不起,東海美術能保有這樣的文人精神,足以列入無形文化財之列,值得我們自我肯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