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東海之美——如何看東海及東海美術 (上)

編按:原文發表於《東海美術三十週年》專刊,原文中之錯誤修正後於部落格上公開。


東海美術系成立滿三十年了,詹前裕和我是唯二”的三十年來未曾間斷在此服務的兩老,1983年我們都還很年輕,看著更年輕的美術系萌芽、成長,直到今天。
在我唸大學的時代,東海不僅是第一名的私立大學,而且有很多系所都還在國立大學之上,這樣的聲勢維持了近四十年,一直到九〇年代才慢慢失去了它的優勢,此所以東海美術系開創時是頗受矚目的,是僅次於師大美術系的第二志願,有些不想當老師的學生甚至以東海美術系為第一志願。
俱往矣,東海盛世和東海美術的榮光在九〇年代就逐漸黯淡了,如今東海早已不是私立大學的龍頭,“後段班”的幾個系甚至比不上某些新興的私校(以聯考落點為據),我曾在永康街一間甚為高雅的茶館和畢業於東海化工系(1975級)的主事者聊天,講到東海的沒落他就一肚子氣,他自己當年以可上台大之成績而選擇東海,如今卻不讓兒子選填東海,因為學校的排名一直往後跌,他為自己的母校感到羞恥,絕不讓兒子進這所“夕陽大學”。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東海美術系,自從有推薦甄試和申請入學後,常碰上寧選辦學績效較差的後段國立大學美術相關系所也不願選擇就讀東海,即令和其他私大美術相關系所比較,東海也往往不是考生的首選。我並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類型,但始終覺得東海還是優質大學,美術系更是此中翹楚,但這樣的想法難獲認同。研究所甄試時我常會勸某些考生不要猶豫,選擇東海,不要被量化的數據左右,當然多數考生不會聽我的意見。幾年後再見面時,聊起當初的選擇,很多人都悔不當初。
為什麼不選東海?東海為什麼會往下滑落?最主流的說法是美國基督教聯董會的撤出使財政惡化;還有就是為求增加財源而廣收學生使品質劣化;另則是資源分布和各項發展過度集中於台北,使中南部大學被邊陲化;當然也有人認為東海在大度山森林裡太安逸了,缺乏鬥志自然會退化。以上的說法都有道理,但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常聽到一句嘲諷東海的話是:「除了校園,東海還有什麼?」,這個緊箍咒每每讓老東海無言以對,尤其是每年都有一大堆評鑑和調查把東海往下拉,更讓人覺得東海好像真的很差。其實,很多的說法都是俗人之見,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價值所在。我的質疑和反問是:「在台灣,除了東海還有校園,其他學校還有什麼?」
造成東海這種好學校聲勢不振的主因是媒體發佈的調查數據,尤其是天下、遠見、Cheers……這類自視甚高的雜誌所舉辦如「台灣3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就像看到一大堆候選人民調及縣市長施政滿意度一樣,裡面有一大堆可疑之處,不可輕信之。但社會大眾和考生家長信這一套,連續報導十幾年,東海都在淡江、逢甲、中原等原本二級私大之後,東海怎麼還頂得住?
許多不明就裡的人,尤其是考生家長們幾乎都是四、五十歲的世代,他們印象中的東海和媒體所報導的數據總是令他們驚訝,填志願時也只好困惑的把東海放在後頭了,聯考落點的排名趨後,收到的學生當然也難與當年相比了。
3000大企業”,台灣有這麼多大企業嗎?我看是中小企業為多吧!台灣的大企業每每被批評不重研發缺乏遠見,以紅海為天下,所以才會被韓國拋在後頭,所以總是做些報酬率低的代工,這樣的企業需要安分守己、任勞任怨、配合度高且不會搞怪的員工,大企業都如此,遑論中小企業,他們需要聽話依規定辦事的螺絲釘。東海大學一向以自由開放且自在浪漫而聞名,在寬闊舒朗的校園裡很難訓練出謹守法度的乖學生,他們想必也難成為乖員工。
公立大學的龍頭台灣大學也因為培養不出聽命行事的老實幹部,所以在調查中老闆們也不那麼喜歡台大學生,前文所提大企業最愛的大學生大多是由成功大學拔得頭籌,近二十年來該校掄元比例在七成以上,把台大壓得扁扁的。即使如此,有人會認為台大輸給成大嗎?當然不會,但台大校區如果移到台東,政府再減少補助,那必定會慢慢掉到成大之後。
調查報告顯示台大在成大之後,這是台灣大企業的選擇標準所致,比創造、研發、實驗、冒險、勇於挑戰,台大還是台灣最優秀的,東海排在淡江等校之後,這也是台灣大企業的選擇標準所致,這些大企業的中小思維,還有這些名號很大的媒體的窄淺視野,不只是把東海貶低而已,還把國家的發展潛能扼殺,七〇年代勇闖天下的台灣企業精神到了九〇年代之後竟轉為保守封閉的形象,孰令致之!
那些水平很低的量化評鑑其實不值一顧,就像以代工為榮的事不值表揚。東海以博雅為尚,不是技職體系,所以化工系畢業的簡學仁在半導體工程可以稱雄(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董事長暨總經理),歷史系畢業的莊淑芬可以擔任奧美廣告大中華區首席執行長,建築系畢業的吳經國可以在國際奧會委員中佔一席之地,外文系畢業的蔡康永是獨樹一幟的知名主持人,社會所畢業的九把刀則是暢銷作家……。這種轉換跑道撈過界的東海人太多了,他們走的路寬、可能性高,這正是強調跨領域的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人才類型。
人文氣息濃厚的東海校園自能培育人文氣息濃厚的傑出學者專家,中文系畢業的杜維明成為哲學界巨擘,歷史系畢業的許達然和外文系畢業的楊牧成為一代詩人,還有小說家鍾玲、周芬伶等。在人文領域,東海人從未間斷的持續前行,而在日益功利化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下,文史哲早已被邊陲化,而東海仍不時聘請國際知名人文學者如程石泉、劉再復等前來客座教席。各校新建工程多屬資訊、科技類屬,東海則興建了人文大樓,在校方的高層會議中,文學院的排序也永遠是第一位。
除了人文,還有藝術,東海有建築、工設、景觀、音樂、美術等系所。建築系雖然在聯考排名上屈居第二,但在設計能力和創意表現上卻永遠領先,僅以最受矚目的遠東建築獎為例,幾乎都是東海建築的天下,先後有姚仁喜、黃聲遠、龔書章、廖偉立、簡學義、姜樂靜、黃明威……等建築師獲獎,東海建築不僅在國內表現耀眼,美國建築師學院院士徐祖慈、美國PLAN設計團隊協同創辦人黃金樺、全球最大的工程顧問公司AECOM中國區總裁喬全生、獲中國建築最高榮譽魯班講的黃咸錚、北京天文館建築設計者王弄極……,東海建築系的專業設計能力除了得之於貝聿銘設計的校園,還有陳其寬、漢寶德等一代宗師的化育,而濃厚的人文主義和創意教學的一脈相傳應該才是東海建築令人刮目相看的根源。
被大肚山林木滋養且受人文藝術薰陶過的東海人往往有一種雍容自得且和穆的氣息,他們比較適合掌握全局而不是專司一職,難怪大學校長阮大年、劉全生、簡春安、李福登、王國明、郭榮趙、俞禮亮、林寶琮、王亢沛、曾騰光……都是東海出身。就算是經營企業或在專業領域內,東海人的思維也常是自成體系,九興控股的陳建民、筌美術的廖述昌,銀行界的賈培源、林永雄、吳文龍,甚至政治人物如范巽綠、賴峰偉等往往就是該領域中不同凡俗風格獨具的“文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